围绕主题一材多用教学目标:以鲁迅的《故乡》为例,学习借鉴作者通过刻画“闰土”这一形象来反映主题的手法,让学生在应对不同的作文主题时,学会将有限的写作素材进行转换使用,提升学生用一个材料应对多篇作文的能力,初步解决当前学生写作时无材料可写的现状。《故乡》一文中,作者为了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使得社会多种压迫势力并存,导致农村破产,农民日不聊生这一社会现状,用了什么材料,如何来表现的?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时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各表现了闰土哪些特征?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如果,作者想要表现闰土在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下的生活,并反映新社会的优越,此时该如何安排材料。仍然用写闰土的这一素材。假如是你,你打算怎么写?原材料中写了少年闰土的外貌:“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请将这段描写中的“紫色”换成“又瘦又黑”,将“小毡帽”换成“又脏又破的毡帽”,将脖子上的“明晃晃的银项圈”换成“一道深深的伤痕”换好后再连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受?比如《故乡》一文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对闰土的两次描写在描写的角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鲁迅刻画的两种情形的闰土,是不是只是机械地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即,仅仅是将几处描写按顺序排列起来就行了?两个情节之间是不是就生硬地一个接着一个?对闰土各方面的描写是不是篇幅一样长短?写作中,对一个素材进行多次使用的常见步骤及方法:1)分析预先设定的主题,看主题的重点是什么2)根据具体的主题,确定要用什么样的内容来表现3)看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与实际需要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对材料进行转用。4)根据主题需要,将内容安排按照一定的思路连接好。分析哪些内容是重点,需要详写,哪些内容是次重点,可以略写。5)分析每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写哪些,要注意到在具体情节中刻画人物,刻画人物时可从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一些细节入手。6)设计好情节与情节间的过渡,回顾全文,看人物刻画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符合文中的语境等。设计好情节与情节间的过渡,回顾全文,看人物刻画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将原材料进行转用的常见方法:删除无用的内容添加需要的内容改编原材料中的一些内容更换一些不符合语境的内容调整材料的顺序(简言之,即删除、添加、改编、更换、调整)根据所给出的材料,请发挥想象,从下面所给出的两个预定主题中,选择一个,将材料进行合理加工,写一篇文章,表现所选择的主题。素材: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初三(5)班学生急匆匆地整队下楼参加跑操,走廊里拥挤得很。相互间一阵推撞。金帅同学借着后面人的推撞,肩膀撞了一下前面的张振威,张振威狠狠地瞪着金帅。这一眼把金帅瞪得心惊肉跳,心想:惹祸了,张振威不能惹啊!可再一看张振威又不像朝他瞪。细一看,又好像在瞪着他……用上面所给的素材,写一篇作文,表现下列主题中的一个:主题1:如何对待别人,别人终将会如何对待你,待人宽容,就是待己宽容。主题2:一个人品行的优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只有了解其内心,才能准确看到一个人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