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问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步骤一: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巳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青苔。步骤二:这是一种清幽静谧的境界。步骤三: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寂寞和思念,格外的孤独和渴盼。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画面、思想感情?答题步骤:图景画面→环境特点→作者感情。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表现技巧、或手法)?或者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指出哪种手法→阐释说这种手法→说明手法作用(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感情)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步骤一: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步骤二:作者主要描绘了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三:以此来表现作“”者思家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风格、艺术)?答题步骤: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这特色→指出作者具体感情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步骤一:‘‘”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愿看的形象。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指出关键字(动词或形容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妙处→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悲字是贯串全篇的主线,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同意。首联从衰草落笔,推出“”悲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写送别情景,仍紧随“”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一直围绕悲字展开;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上。所以说悲字在诗中起着主线的作用。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温馨提示: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或者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温馨提示: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