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酒(20150526)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2、理解内容,感悟诗的意境3、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回忆、齐背《归田园居》2.作者简介3.本诗介绍二、诵读诗歌,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诗歌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诗。两个要求:第一个,读对字音;第二个,读出节奏。2.指名朗读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指导诵读讨论:诗歌,既有诗的隽永,又有歌的韵律,因此,诵读诗歌时要注意读出音韵美。这首田园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来读呢?(缓慢的,舒缓的)(播放音频,生模拟练读)4.齐读。5.小组合作,通译全诗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三、研讨赏析品味诗情1.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指导朗读采菊时是怎样的心情?(悠然)那么,这句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读呢?(应是缓慢、舒缓的。)(生齐读四句诗。)(2)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联系所学,说说原因。(《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齐读这几句。回忆一句与菊花有关的诗句么?(3)陶渊明是苏轼的偶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苏轼心境的追求。苏东坡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你同意么?为什么?(4)换个角度,从描写角度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美。(指名采菊动作模拟,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2.描绘画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1)方法:找全诗句中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翻译+想象)(2)看到鸟儿回巢,诗人会有怎样的想法?(3)诗人明明已经悟到了真意,为什么却说“欲辨已忘言”?3.探明诗人超然洒脱的原因(1)诗人归隐之后居住在哪里?(人境)住的什么样的屋子?(庐)周围环境怎么样?(2)补充背景资料:本诗写于晋宋易代前夕。东晋政治混乱,社会黑暗。朝廷上,统治者生活奢侈、颠倒黑白;军营里,军阀相争,结党营私;百姓更是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还有许多争名逐利、明争暗斗的人充斥期间……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喧)2(3)诗人生活的外在环境如此喧嚣,个人的生存也如此的困顿,但在这样的处境之下,诗人仍然能保持一份悠然的心情,是因为什么呢?(“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4)联系实际,说说“心远地自偏”这句话对我们的启发。四、本课总结: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再来读一读,体会诗人那份闲适恬静的心境。五、再次诵读尝试背诵六、结束语:如今,我们的生活在物质上日益富足,但精神家园却日渐缺失,但愿陶渊明的这份真意能像一颗种子在我们的心底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