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课堂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二、教材分析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要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认识社会,高中化学安排乙醇的学习是因为乙醇在社会生活和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决定的,从酒类的各种饮料到乙醇汽油的广泛使用充分说明了乙醇的社会价值,从学科方面看,乙醇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根据其性质指导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学习科学的根本目的。“乙醇”这部分内容在必修和选修中同时出现,但承载的功能不同,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兼顾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必修2中的“乙醇”是我们江苏绝大部分只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因此在这节课设计时,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感性知识,淡化理性思考,设计力求符合“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道、认识和了解性学习”的课标要求,具体的教学思路是:源于生活、注重感性,在平淡、简单的知识认识中挖掘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这部分知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符号,渗透了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同时兼顾发展性,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认识到学无止境。三、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与钠反应的对比,乙醇的氧化反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乙醇和钠反应产生气体的验证由教师通过改进实验完成,使学生认识到创新之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难点突破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分步解决。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1)学生通过回忆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利用物理性质解释一些现象或推导其用途。(2)通过观察钠的保存、乙醇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和与钠反应的分组实验,推测乙醇分子的结构。(3)教师演示改进实验,检验气体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乙醇的分子结构。学生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清晰反应的原理;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概念;(4)用常见用品(粉笔和蚊香底座)再现乙醇的燃烧淡蓝色火焰。学生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通过改进分组实验,明确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原理,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6)通过介绍、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五、教学过程:知识线生活线︱︱物理性质→←日常生活应用︱︱和金属钠反应→←药物︱︱燃烧反应→←乙醇汽油︱︱催化氧化反应→←乙醇在人体内氧化︱︱和强氧化剂反应→←曾用于检验酒后驾车美国教育学家苏娜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较好的实现了化学实验的功能。教学第一环节──学生回忆、交流所知道的乙醇从身边熟悉的酒类物质引入新课,简单、直观,学生回忆、交流所知道的乙醇,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教师设计酒精挥发和清理油性记号笔书写的字迹演示实验,有趣而又实用,增强学生对乙醇挥发性和可做有机溶剂的理解。教学第二环节──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化学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已知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进行思考、动手搭建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模型,体会微观分子结构之美,强化对乙醇分子空间结构认识。从钠的保存、回忆钠和水的反应、分组实验探究乙醇和钠的反应,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乙醇分子的结构。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真的生成的是氢气吗?验证气体的组成可用什么方法?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后得出用点燃气体看生成物质的成分来确定。产生的气体中如果有氢元素则燃烧后会生成水,若有碳元素燃烧后会有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烧杯内是否有水雾生成,然后迅速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