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一、教学理念: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它特别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和其它科目的相互融会与贯通。我大胆尝试利用民族音乐与开平民俗资源,让乡土音乐走进课堂。以熟悉的乡音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在了解其他地方的民族民情基础上感悟家乡音乐的美。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呈现灵活多样富于民族地方探究性的色彩,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三、教学目标:1:聆听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歌,感受并体验音乐的旋律特点,能分析出人生活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变革与民歌的联系。2:了解民歌的类别。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五、教学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六、教学重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走向特点分辨中国各地的民歌。七、教学难点:通过各地民歌歌词中的方言,分辨歌曲的分布区域。八、教学课时:1课时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十、教学过程:1、导入:图像导入:评剧和二人转。(请一位学生演唱《小拜年》)这首歌曲是我们常听到的拜年歌曲,也是我们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那么什么是民歌呢?2、教学内容:(板书)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一般是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师语:也就是说,传至今天的民歌,不是由某为作曲家创作的,是世代流传下来的不体现某一个作者的个性,体现的是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所以,由于生活环境、地理气候与人的性格不同,各地区的民歌也有各自的特色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各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古代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我们北方人的性格大多豪爽。东北地区平原较多,所以歌曲也多豪放。B、介绍西北地区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提示: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C、介绍山东地区的民歌师语:山东民歌就像它的地形地貌一样,起伏明显。播放《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D、江浙平原民歌区播放《茉莉花》E、河南地区的民歌《王大娘钉缸》歌曲引用了当地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的素材。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十一、拓展研究:你能说出一首采用了民族素材的通俗歌曲吗?《花田错》王力宏演唱(二胡、京剧)十二、课堂结语: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它源于生活。可以说,哪里有人民生活,哪里就有民歌。希望我们继承、发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