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板书:柳。“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很多文豪以柳入诗,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的诗篇。你知道哪些呢?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齐读)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柳树多是柔美的化身。2、补充课题:现代作家陈忠实也写过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板书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一起进入本文的学习。2、检查预习:(1)默写词串: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生长环境)粗实坚硬苍郁深沉(外形)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精神)(2)对照自批、订正反馈。(3)读词语,理解部分词语意思。(4)再读读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生长环境(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6)那么同学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作者看见柳树的感受)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这株柳树留给作者的印象,哪个词?(神奇)三、读讲3-4节,感受青海高原的苍凉。1、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青海高原。2、请轻声朗读3、4自然段,联系课文,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1)在青海高原……a.学生谈感受(荒无人烟、死气沉沉),指导朗读。b.置身于荒芜的青海高原,作者每走一步,心头便弥漫着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读着这样的文字,看着这样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a.学生谈感受(没有一丝生机)b.扣住“赭红色”:赭红色知道是什么颜色吗?青海高原,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的气候条件,使得高原的土壤营养缺失严重,植物很难存活。所以,站在这里,目力所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可见这里——c.指导朗读。(3)在这份悲壮与苍凉中,作者走到了李家峡水电站的门口,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一个“哦”字其实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透过这个“哦”你能读出什么?(作者惊讶于这黄土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的存在、生长,作者更加惊喜,惊喜于在如此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看到了生命的颜色,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3、思考:文章要写的青海高原的柳,却花了不少的笔墨来写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环境烘托,更突出了柳树生命力的顽强。)这种写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4、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一株只适宜在江南生长的柳树,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引读)这真是——(齐读)四、布置作业。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课文,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请在文中做适当批注。2、请仿照本文环境烘托的写法,为傲霜怒放的菊花写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