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因素,优化低年段数学教学一、数学教学情境的要义与探讨方向数学情境是教学中含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学习热情,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改后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当作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实际使用中还存在着不少误区,比如,教学情境创设多用图片投影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偏于单调、情境功能显得狭窄。如何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呢?笔者个人课题着重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1.数学教学情境的构成要素分析。通过教学案例观摩,客观分析教学情境手段因素构成,分清其主要作用,认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客观作用与价值。2.低年段数学内容适宜情境梳理。全面、系统分析苏教版1—6册数学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情境使用“适宜点”,从而提高教者情境手法运用的自觉性3.低年段数学教学情境案例类型。通过参与教研,阅读业务书刊,积累低年段案例,从情境手段运用角度分析类型特点,概括情境因素的功能与影响。4.运用情境优化低年段数学教学。在教学案例筛选和分析中发现,情境手段优化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取决于内容信息优质化、探究方法合理化、教学表征儿童化、活动方式角色化等方面可以作为主要途径与方法。二、数学教学情境界定与要素构成数学教学情境是指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学习数学心理特点,创设含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教学情境,包括:以数学学科和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为根据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教学情境从构成上一般包括生活现象、活动经验、情节发展和数学知识等要素。1.生活现象要素。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学生易于受年龄特点影响,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所感知对象中。数学的数和形等内容广泛,呈现形式多样。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通常以原形为载体,依托情境教学的移情作用,把学生的认知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或者图片的呈现,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让无意识在忘我境界中趋向课程既定的数学教学方向,使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开拓思维源泉,丰富其1表象积累,有效地提高情感素养,为进行数学的创造思维提供必备的精神保障。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可以把学生带入图片中的学校操场跑道“走一圈”体验400米的概念;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带学生观察地面装潢的图片——铺地转,体悟现实中地面面积和地砖面积的关系;在学习“单价、数量、总价”时,可以带学生到菜市场、文具店,实地接触和理解交易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2.活动经验要素。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鲜明目的的行为活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单靠教师的灌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来实现。情境教学通过优化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课堂环境,把教学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情境教学中的生活经验要素,包括:一是儿童认识过的事物;二是他们经历过的活动;三是曾经遇见过的过往生活场景和情况等。这使得儿童不会感觉陌生,通过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环境,把教学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或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发挥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第一步,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现红领巾、报刊亭、数学书等实物画面,让学生找到其中的角;第二步,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角的形成;第三步,把实物图隐去,只剩下几个轮廓的图形,抽象出几何图形角;第四步,让学生观察几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