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活动课设计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含义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在学校情境中,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而专门开设的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我国学校实施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途径。基于发展性观点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尤需依托课程的形式进行。目前,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以班级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其对象是全体正常学生,课程的实施通常由辅导员或受过专业训练的班主任来组织。学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不仅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而且也是教育现代化、全球化的一个标志。任何课程的设计都有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用以指导课程的规划设计。如课程的理论依据、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教材教法等。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近年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逐渐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可。但是,由于多年来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组织实施经常出现偏差。为了使心理辅导活动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必须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点、理论基础、具体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说明。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点(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校课程中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因为心理素质在人的培养中占有重要位置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不同的方面,这几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支撑和导向的特殊意义。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学科课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欠缺。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根本目标,采用游戏、体验、角色扮演、人际交流等寓教于乐的渗透方式,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健全人格,逐步提高社会适应水平,这是对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效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意义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而愈益显现。(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包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他人与社会,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依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在动手、动脑亲身参与的过程中,通过领会、体验等不同的心理内化方式实现的。因此,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便成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任务的完成同样不能依靠空洞说教,而应采取活动渗透的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有些学校在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模式,结果心理健康方面的概念原理讲了很多,空泛乏味,学生听了不感兴趣,这不仅影响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社会声誉,也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造成新的妨碍。由此可以看出,围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主线,在活动的新颖性、趣味性、参与性、可操作性上多下功夫,对于保证心理辅导的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育本质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建立在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的。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追求个人发展的;人是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得到自我完善;人有极大的潜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这些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只要学校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儿童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观,试图通过创设一定的客观环境——适当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提高,心理潜能得到开发。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是说教的过程,更不是代替学生成长的灌输过程。只有把握自我教育这一心理辅导活动的本质特征,才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