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小型智能化计算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向小型化发展。电子计算机发展到第三代,开始出现了小型化倾向。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商业管理领域,自动控制行业和科研单位等。第三代计算机由于采用集成电路,计算速度提高到几十万次,甚至上千万次结构实现了积木化,磁芯存储器被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半导体存储器取代。因而一台大型机就成为一个计算中心,中间为中央处理机,左边为打印机,右边是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桌上的终端设备可对存储器的信息作检查或更改,并有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小型机的发展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重点。集成电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计算机体积,重量与功能之间的矛盾。1960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生产了第一台速度为每秒3000次的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以后又陆续生产出了POP—4,POP—5等型号;1965年又生产出了POP—8型机,这是当时最便宜的计算机。在它的影响下,小型机纷纷出现,如数据通用公司从1960年开始生产的NOVA系列。1970年,DEC公司又推出POP—11系列,首次在小型机中采用了大型机应用的堆栈技术,结构灵活,可以扩展。该公司1975年生产的POP—11/70机,内存容量已可扩充到200万字节,字长增加到64位,而售价还不到与其功能相当的大型机的1%。小型机推广速度每年递增20%。小型化的结果导致计算机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向小型化发展的电子计算机,价格不断下降,使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同时也更有利于普及。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由日本政府提出,目标是实现智能计算机。这种机器将与现有的擅长数值运算的计算机不同,它将和人脑一样具有推理和学习的功能。它可以听懂人类的语言,能识别物体、图形和声音,具有理解和推理功能,能完成知识的获取、知识检索和知识更新。可以预想,超小型、智能化仍将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