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忽视了探究过程的可行性,造成“假戏真做”。在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方兴未艾。“真正的探究有一定的形式但并不强调过程的完整,其核心本质是自主解决问题,其结果是学生通过探究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构建。”1但目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担心“跑题”,设计问题时过分注重结论,忽视了探究过程的可行性,为了表现探究的形而忽略探究的质,往往把高中学生婴儿化,以致学生早就理解掌握的问题还进行不必要的讨论和探究,这就是典型的假探究。如某老师在讲经济生活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设计了这样的两个探究问题:①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什么?②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业务的?然后组织学生看书并讨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是进行了自主探究,但其实答案都是书中现成的内容,学生无需动脑,假戏真做的照本宣科即可,根本没有探究过程,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有些教师对课堂探究耗时、耗力又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望而却步,认为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讲。有的老师不精心思考材料的情境,设置的问题缺乏科学性,最终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实际的探究操作有时会遇到学生无法完成某一步骤的情况,教师为了赶进度,把各个步骤时间压缩,或者本应让学生自主完成的却拼命把思路往自己想说的话上引,学生的探究活动丢失了探究性学习所强调的“自主性”这一基本内核,是一种异化的探究性学习。对策分析:优质的探究活动需要有良好的探究目的,要有准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探究应该探究的问题,而不能偏离方向探究不必探究、不适合探究、不值得探究的问题,并且探究要上升到内部的政治素养操作层面。要确保学生在自主的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经过自身足够强度的思维。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能力的发展预期确定探究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课堂常规,遵照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要准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清楚学生的思维特点,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既要扬长更要练短。如果无法完成完整的探究活动,还可以进行局部的探究,这样的局部探究小巧、灵活,容易操作,学生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