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国际社会把20世纪称为经济与科技大发展的“物质文明世纪”,而把21世纪看作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曾对上海市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从总体情况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早于1999年寒假,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SCL900国际标准(即症状自评标准)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从不同的年龄段来看,青年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如:抑郁、急躁、焦虑、人际敏感、偏执倾向等。中年主要表现为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段话反映出了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事实上,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就会由些而产生。所以,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仔细分析,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所造成:1.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与专业修养,而且还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但是培养人才的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形势又在不断发展,教师与社会期望之间总会有差距。再者,社会上的人们、家长和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教师,同时教师角色也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教师在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适时地转换角色,进行符合角色期待的角色行为。而且现在正处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在与别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引起心态失衡。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2.来自于工作的压力教师的职业决定着其工作压力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而工作绩效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地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怠惰。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一群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秉赋、能力,不同气质、性格,不同意志、情感,不同思想、行为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好奇性,又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些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特别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