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低年级聋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知不觉,来到特校已一年有余,随着与家长、孩子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多,心中的忧虑与日俱增。我班五个孩子年龄分别在7~13岁之间,有四个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由于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受到阻碍。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更为重要。试想:他们连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都做不好,这一方面可能会成为影响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隐患,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养成事事依赖别人、不愿承担责任的思维惯性,这无论是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还是事业,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迫切地认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特教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对低年级聋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树立自理意识特殊孩子的诞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和负担,经历了治疗和训练后,孩子仍不能开口说话,因此家长们就像负罪一样,过分的溺爱孩子,以弥补孩子的不足和缺憾。家长过度的爱护,使这些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老师都会帮着干(要喝水了,有人会端水来;要起床了,有人会帮助穿衣服……),于是我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增强聋生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手语谈话“我是乖孩子”、“我长大了”、“我学会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二、掌握自理技巧低年级聋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辨别是非水平较差。对他们的教育与训练,除了要树立生活自理意识以外,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技巧。有意识地让聋哑孩子注意养成生活中的一些自理技巧,可以最大化的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告诉他们按照一定的季节与气温增减衣服能保证身体健康不易生病,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课间不追逐打搞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教师要用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将这些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另外,由于聋哑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自理能力稍强的学生,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应降低标准,不强求,更不鄙视,要因材施教。如在指导学生穿衣服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要求穿衣服不熟练的学生在区分内衣与外套的基础上把衣服穿好;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要正确穿好衣服,还要求整理好衣领扣好纽扣和拉好拉链。掌握初步了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还要注意提高聋哑学生做事情的速度、质量并多给一些鼓励和赞扬。三、家校合作培养家长是学生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且受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母爱教育、父爱教育、亲情教育等内容。孩子在学校学会的一些生活技能、好习惯,应该在家庭中继续练习、巩固。我时常通过与家长面谈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希望家长在家能鼓励学生独立进餐、就寝,并提供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机会经过不断的教育和培养,如今我所负责的班级里的大部分聋哑学生已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进步。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特殊孩子终生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活技能,从而让他们能与正常人一样生存于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