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改的启发课改的道路,几多辛酸几多泪,回顾这些年,是我们教学生涯最宝贵的时间,也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课改,让我们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特别是近几年的课改理念,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和改变。现在将有关内容总结如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新课程改革,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这也就为我们思品老师提出了一个难题: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讨论与不讨论,讨论的时间要多长?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思品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一时间,好多老师的思品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初中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思品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把思品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不要忘了有时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让学生讨论,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压”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的接受型学习,一种是有意的发现型学习。无论是有意的发现型学习,还是有意的接受型学习都是思品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知识点是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