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3、学会分析诗歌的写景特色(角度)及作用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活动一:自主思考通过新雨、明月、清泉、竹、莲灯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小结:1、描写的景物。2、概括的景象。(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注意: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6分活动二:自主思考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一)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二)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步骤三)变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小结二:1、【答题要点】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景——境——情)2、意境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活动三:自主思考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3分)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2分)第一问: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雄奇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第二问: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变式:1.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2.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小结三:【答题要点】①明确写景特色(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②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南歌子贺铸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注】①扶头酒:浓烈易醉人的酒。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随堂反馈: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