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风行海内”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徐世建内容摘要:唐诗选本丛多,《唐诗三百首》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选本之一。本文就其自身所具备显著特点来说明《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的原因。关键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成为诗人们的写作题材。唐诗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唐诗代表着一种高度,作为一般读者,没有必要、也可能没有精力和能力把《全唐诗》全部读完、读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所以,我们只取我们需要的精华部分就可以受益匪浅了。于是,唐诗的各种选本就应运而生了。梁萧统之前,曾出现过许多文学选集,可惜自杜预《善文》以下各种选本均已失传,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选本”的是以萧统所编《文选》一书为开始的。所谓选本,顾名思义就是经过选择的(或被选择的)文本。从文学角度而言,选本是指选择者按照一定的选择意图和选择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作品中选择相应的作品编排而成的作品集。以种类说,有赋选、诗选、词选、曲选;以时代论,有通代之选、断代之选、当代之选。若以断代为限,从数量的多寡、选目的丰富、影响的深广来说,当以唐诗选本为冠。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后世的唐诗选家们别出心裁,各创体例,编选出了一大批的唐诗选本。他们有从宣扬自己的诗歌观点出发而编选唐诗的,如李攀龙的《唐诗选》;有的是为当时的科举考试服务的,如纪昀的《唐人试律说》;有从内容题材出发的,如汪琼的《李杜五律辨注》;有从练书法、习绘画角度出发的,如黄凤池的《唐诗画谱》;有专从姓氏出发,专选唐人同姓之诗的,如刘云份的《全唐刘氏诗》;甚至还有从怡养性情、安度晚年的需要而加编选的,如马思赞的《唐诗闲》……在唐诗选本中,有一个选本叫做《千家诗》。《千家诗》是一个唐、宋诗人的绝句和律诗选本,大体上以春夏秋冬分类(其中有少数诗的编排并不符合春夏秋冬的特点),迥异于其他选本。最早的《千家诗》是由南宋刘克庄编写的。后来流传的《千家诗》二卷本,大多是南宋谢枋得选注的。而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千家诗》则是由清代王相增补修订的。《千家诗》共收录了125位作者的220多篇作品。由于其选的诗内容上基本健康,有不少脍炙人口而他本又未收入的好诗;大多少作品都富于生活情趣,易于朗诵和记忆,所以在当时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当时社会上的儿童一上学,就学习《千家诗》,因为它容易背诵,所以一直流传不衰。但它选诗太随便,好坏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唐、宋人的诗混编在一块儿,体例没有个标准,所以到了乾隆二十八年春,一位名叫孙洙的人就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着手编选一个新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祖籍安徽休宁县,清康熙五十年生于无锡。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成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在任知县期间,深入民间访问疾苦,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断案时,还没有笞责,他已先落泪,令人感悟。为了预防灾变,他还捐私银兴修水利,以保农业丰收。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直至告老还乡,仍两袖清风,囊橐萧然。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