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词两首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徐薇备课思路: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清照的《如梦令》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用“常记”回忆,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沉醉”到了“不知归路”的地步,内心的欢愉却跃然纸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留连忘返。兴尽方才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词人,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词写的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自在地飞翔,渔父悠闲自得。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又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让我们读到了词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种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教学重、难点:1.品读字词,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2.有感情地吟诵词。教学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板书课题。1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介绍“词”的基本常识。词和诗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通常词牌之下,还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2.介绍作者李清照。二、初读《如梦令》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同学们,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请大家就像这样练着读读整首词。指名读后齐读。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三、精读《如梦令》1.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对照注释再读读这首词,想想每句的意思,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也可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2,交流(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5.配乐朗读。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思?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8.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