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实行层级管理的意义层级管理是指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明确各职位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组织程序。作为学校工作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教育和教学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应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按传统的管理模式运作,教学工作安排要经过以下程序:校长与主管副校长拿出工作计划传达给教务主任,教务主任召开教研组长会转达布置,再由教研组长通知到备课组及全体教师。同样道理来自教学一线的信息反馈也要经过相同的路线向上传递。由于层次多,战线长,双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均较缓慢,且易造成变形或流失,影响决策和管理效能,降低学校的办学效率。学生工作亦如此。在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中,年级组和教研组不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的基层行政组织,各种权力均集中在职能处室。职能处室对年级组和教研组干预过多,年级组和教研组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并由此产生工作效率低下。领导管理重心偏高,对下情知之较少,容易造成管理脱离实际,决策缺乏科学依据,从而造成工作失误。在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中,教务处直接管理一、二百名甚至更多的教师,德育处要面对全校两三千以上的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职能部门很难驾驭如此大的管理跨度,无形中造成工作粗放零乱,因而势必降低教学管理的效益和效率。同时各职能处室之间缺乏平行沟通,一旦出现处室利益冲突和沟通障碍,便会造成学校管理的不协调性。而管理环节多,造成协调任务大,校长和职能部门主任很容易陷入繁杂的事务中,整天忙碌却偏离教育教学主题。随着经济科技和管理科学的发展,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管理的变革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其中的“横向”化趋势被管理学界誉为“横向革命”。从学校管理看,一些大规模学校成立类似于企业事业部的年级组,与原有的直线型组织体系相结合,淡化教务处等条状组织体系的指挥功能,强化年级组等块状组织体系的管理功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横向化”的发展趋势集中在最大限度地缩短学校领导到教学一线的垂直距离,加强与教师、学生的直接沟通和交流。随着学校教育专业化的不断推进,诸多教育实践要素的影响下,年级组应运而生,而且茁壮成长,它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在短短十年内已经超越教研组,而成为学校管理中的基层行政单位。学校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优评差、职称评聘等等,虽然年级组的评价并不享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他们提供的材料与信息,已经成为最终评定的决定性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年级组享有的权利不再局限于上情下达,不再局限于对基层教师的协调,已经成为实际的第二层学校行政管理组织。由于年级组的管理幅度较小,对教师业务的规范与监督、对教师的评价与调动的力度得以增大,学校的管理决策可以通过年级组迅速落实:既有利于学校管理上情下达,又有利于学校管理下情上达。从年级组管理的优势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年级组管理属于任务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管理任务的落实。年级组有着非常明确的组织目标:提高当前年级的教育教学业绩。采纳凡是有利于年级组教学业绩提高的行动,就是年级组管理的唯一标准,其管理效率自高一筹。其二,年级组管理属于同质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管理决策的规范与统一。在年级组管理模式下,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与统一,基于同一年级的教育策略与教育环境而存在,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引导与监督更具针对性。其三,年级组是“行政性质”的管理机构,有利于行政权威的树立与落实。年级组遵奉的权威是行政管理的等级体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行为的原则以学校管理决策与教学规章制度为标准,更容易增加学校管理决策与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