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春天的故事》导学案姬伟东城一中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情感,提高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知识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原因、作用和意义,知道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教学重点:我国实行改革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方法:质疑导学、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自学案:一、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我国为什么要改革?2.改革的意义?3.如何对待改革?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1.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开放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3.如何对待开放?合作交流: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探究一下问题。1、一曲《春天的故事》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是指:改革开放)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3、“故事”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变化?(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百姓生活大变迁。)(一)、自学指导一: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1).“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2).“土地承包给个人,农民土地农民种,想种啥就种啥,市场需要我种它。”“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如今已经不交了”。这些顺口溜是改革前农村生产劳动和收益分配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小岗村的村民家家户户缺粮,每年都要靠国家的“救济粮”生活。改革后第二年,全村粮食总产量就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多斤。自主探究:小岗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改革为什么能使粮食产量猛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所以能使粮食产量猛增。)2.学生展示:我国改革的必要性。(课本第72页)3.用多媒体展示改革领域的图片,学生展示改革的作用。(课本73页)4.引导学生结合改革的作用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辩论会“改革是好事还是坏事。”正方:改革是好事反方:改革是坏事教师总结:同学们,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但是我们要记住邓小平的话: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要是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都支持。因此,我们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和参与者!能做到吗?!(二)、自学指导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1.用多媒体展示:随处可见的“洋品牌”、中国产品在国外、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海南岛经济特区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展示(1).以上图片说明了我国正在实施什么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实施这一基本国策?(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课本第75页第二段)(2)实施这一基本国策的有效形式有哪些?基本途径又是什么?(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引进来和走出去。)2.学生探究展示:怎样正确对待开放?国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青少年:我们应该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准备。课堂小结:一、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我国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必要性)2.改革的意义?3.如何对待改革?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1.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开放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3.如何对待开放?达标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改革改变了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