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有感认真看了镇江两位老师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觉收获很多。古诗文教学一直都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被破碎的知识点所左右,在圈点勾画中完成教学,使得课堂支离破碎而又枯燥无味。对这两节课,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读文本、读作者、读背景、读思想。两位老师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以往教学,我们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讲到底。这种忽略学生主体的作法,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老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而这两位老师熟练把握诵读法这一作为一种传统但又有效教学方法。古人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两节课上,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尤其是最后升华读,抓住杜甫“穷则独善其身,穷且兼济天下”将本文的主旨升华,激发出学生对文本、对诗人、对文人情怀的热爱,将课堂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