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活动过程】一、导入揭题: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二、自学课文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不懂的做上记号。2.组内朗读课文,交流对生词的理解。3.全班交流。三、整体把握活动二: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围绕主题写了哪些事情?2.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3.全班交流。四.体会夏夜美妙【检测反馈】1.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2.朗读课文。活动三:体会夏夜美妙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童年的夏夜美妙在何处?2.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3.班级交流,有感情的朗读。:夏夜美妙:一、夏夜月色洒满小院,这是最美的时辰。二、母亲忙完活在月光下唱起“动听的歌谣”。月光启蒙(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活动过程】一、导入揭题:1.朗读课题。2.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生齐说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学习课文(一)品味歌谣魅力活动一:品味歌谣魅力1.读读课文中写的五首歌谣,把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2把喜欢的歌谣读给小组成员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1.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2交流(古代有句话叫“凤凰非梧而不栖”,现在有句话叫“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凤凰象征着好运气、好兆头。那时候,农村住的都是土墙草屋,云南的瓦屋和楼是最理想的住所了。这首歌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3.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4.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活动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1.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我”有什么样的感受?2.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2.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3.全班交流。1.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2.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3.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1)指名读。(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4.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1)学生默读。(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5.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