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活动中生活素材的运用无锡市东林小学吴旻摘要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学生的学习生活应体现出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相结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而重建学生合理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应强调认知、体验、感悟等形式的统一,从而真正赋予课程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本文从美术欣赏活动这个方面来阐述生活素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以此证明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引言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然而,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美术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与理解,认为学校美术教育就是“美术的教育”,美术学习就是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完全混淆了“普通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的本质性区别。新课程主张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生活,课程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生活文化,离开了学生生活的课程文化是虚幻的,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笔者认为美术学习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传统课堂自身的领域中,更应建立于一种广泛的社会,生活,文化情景中.而美术课堂教学尤其需要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生活素材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运用进行了一些尝试,此文便是我的一些探索和感悟。正文新课程中关于“欣赏•评述”是这样说的:“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欣赏包括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自然风光,民间美术……内容及其广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素材,如同学的作品,自己的生活照,校园里的景致,喜爱的玩具,动画片中的形象,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由于这些素材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熟知,因此更易被他们接受,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一、掌握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从生活中出发,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有人能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而有的人对美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随着学生趣味性地提高,就应培养其发现美的能力。有所感觉才有所发现。1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能力。”如上《走进秋季》这课,课前我让学生从各方面去观察,如果园、花园、田野,自己的学校,你能看到什么?果园里的水果成熟了吗?花园里盛开了哪些花?田野里是什么颜色?校园里的树木发生了什么变化?天空呈现了怎样的情形?提示出一连串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并有所取舍的来做画,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美的东西。懂得大方、鲜明、顺眼就是美,开始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这样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准。教育就在生活中,从孩子最熟悉,最贴近的东西出发,让孩子感受到:美就在我身边。从自己身上出发,去感受美的事物。在上三年级的《花叶花头纹样》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欣赏鲜花,再欣赏花叶花头纹样的图片,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领会了二者的区别,基本能说出花叶花头纹样的特点。这时,我话头一转:“找找看,你身边有没有花叶花头纹样?衣服上,文具用品上……。”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的自己找,有的帮同学找,还不停的喊:“老师,我这儿有!”“老师,你看!”然后,我请几个学生上来展示了他们的发现。继而,又请他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有花叶花头纹样?”学生们一个个凝神思索起来,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碗上”“搪瓷锅上”“黑板报上”……由此,不用我多说,大家也都明白了花叶花头纹样在现实生活中的大有作为。二、用生活中的事物,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发展审美能力。视觉感受能力是欣赏活动着力培养的能力之一。这里所说的感受,首先是指对美的感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