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对话式教学的基本模式与评价体系贵州省都匀一中黄朝猛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一、几点基本认识1、对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1)新技术给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平台,为提高教学效率创造了新的条件,但新技术并非进行教学或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2)使用新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无必然联系,它也不仅不会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作用,反而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作用和功能。2、关于对话式教学及其功能的认识。(1)正名:作为隐喻的“对话”。“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只是一个隐喻,意指师生抱持一种平等、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对未知领域与对象的探索中,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激发、转变、提升,从而达到砥砺思维、拓展视野、优化认知结构、升华人生境界的功效;其要旨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须保持平等的人格、开放的心态、批判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探求的热情,才有希望达成预期的目标。(2)教学对话不等于阅读对话。尽管“教学对话”和“阅读对话”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但二者的具体指向和内涵却并不相同。“阅读对话理论”主要来自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巴赫金的以语言、话语的沟通、理解为基础和核心的生存论的文学理论,保罗·利科的史学理论,姚斯、伊瑟尔等人的接受美学,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等等;其旨趣在于打破符合论真理观和确定性知识观或认识观的神话,消解作者权威,张扬与维护读者的主体资格和权利,“视野融合”、“效果历史”,开放性、创造性、建构性成了其鲜明的旗帜。“教学对话理论”则主要来自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在教学论领域的应用,哈贝马斯以之作为构建其乌托邦社会形态的手段的交往理论,以及罗蒂的作为增进个人发展途径的持续的会话理论等等;其要旨在于高扬对话主体的资格与权利,用以消除或矫治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隔阂、对峙、冲突,从而达到增进社会的和谐、健全以及个人的发展与福祉的目的。(3)形式上的“对话”并不一定就是教学对话。尽管有论者主张,“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克林伯格语),但我们认为,从“对话”这一隐喻所蕴涵着的内在规定性和柏拉图对话中所展示出来的典范性来看,“对话”式教学由于其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究性,可能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不具备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应有的知识储备的学生,或者对于单纯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类的学习),它主要的功能指向是帮助学生提高分析信息、形成概念、发展思维技能和掌握学习策略的能力,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问题。因此,尽管它在理论上可以适合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但如果具体的教学指向缺少创造性与开放性这一内在维度,那么结果只能是徒具对话形式而无真正的、实质性的对话精神。3、关于教学模式的认识。对于什么是“教学模式”及其有何功能,众说纷纭。对于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指归的对话式教学来说,任何既定的程式和方法都是有违它自身的旨趣和精神的。因此,我们赞成将教学模式理解为某种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框架的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基于特定学理的、能够根据特定的功能指向对相关元素进行组合调配的操作框架。4、对“网络环境下对话式教学模式”探讨对象的界定。“网络环境下对话式教学模式”所探讨的对象为:师生借助于网络环境这个平台所进行的、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为宗旨、以虚拟化的符号操作与高度的平等互动为特征的教学类型。它既不包括以单纯的传授和获取知识为目的的知识教学(尽管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教学),也不包括单纯进行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同样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也不包括学生在网络上所进行的自主性学习。5、关于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定优劣、作比较、排座次,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增进其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有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从而为他的发展方向、职业选择、改进措施等等提供帮助。因此,标准化测试对于对话式教学来说是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