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足各种开放条件,促成学生全员参与众所周知,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参与学习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就越强,而主体意识增强了,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我感到在现在众多课堂上,学生参与意识不浓,缺乏活力、创造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提供的条件不充分。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各种参与开放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1、融洽教学氛围,给足安全需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和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并给以积极的反馈。因此教师要不断调控自己的情感,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能探风雅无穷意”,对其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教师对学生要多作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上课。对待后进生,更要耐心地给予期待性评价,如“大家别着急,让他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等,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2、调整教学配比,给足参与时间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间,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师的“讲坛”要变成学生的“学坛”,首先得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写作业,而不是只提出参与的要求,只闪现在参与的环节。现在众多课堂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这是一种激活参与的有效活动方式。但高效的小组学习,必须建筑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首先得保证个体切实学习的时间。小组讨论时,时间也要充分,以使所有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得到训练。否则,小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3、优化教学过程,给足参与空间在开放型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走出封闭的课堂;不能滞留于师生单向的信息传递上,而要给足学生更大量的活动空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型,由教师独唱向学生全面活动转轨。爱活动,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活动时,给足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例我在教学《两只鸟蛋》时,为了教学“小心地”“轻轻地”两个词,体会我爱护鸟蛋的感情。我让学生捧着“蛋”做做送还鸟蛋的动作。通过体验,学生知道了我送还鸟蛋是小心翼翼的。整堂课,学生兴味盎然,趣味浓浓。当然,我们还应该在拓展课堂,开放教学上下功夫,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也有利于学生展示“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富足的才华”,因为课堂外陌生的领域能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