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教学更要注重聆听,聆听是音乐课必用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培养聆听音乐良好的习惯,提高聆听音乐的方法和策略,是我们音乐教学必须要关注的目标。1、创设聆听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注重聆听,感受音乐,是音乐审美的一个前提。享受音乐就必须有一种美的氛围,因此想让学生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教师在创设音乐情境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和欣赏音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天性,对一切新鲜的有趣的美妙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探索的热情。所以聆听教学中的创设聆听——“导入”十分重要,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有效地导入也是指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前提。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音乐有着不同的艺术形象,故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期待心理。2、分层聆听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学生在学唱歌曲时,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训练。所以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个阶段可以是教师范唱,也可以是听音响。但目的都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时的聆听,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聆听的次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多方位的、有目的地聆听,不能单纯的重复播放,每一次的聆听都要逐步提高要求,而且目的要非常明确,分层的聆听,教师设计难度依次提升,这样聆听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有效的聆听”。3、相互聆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通过听觉浸润心灵,使心灵进发创造性的音乐。聆听音乐时,当学生和乐曲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时,音乐就走进了他们的心里。情动了心弦,便溢于表,这时学生体验到了聆听所带来的美的感受,他们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很自然地流露出对音乐的理解,比如歌唱是最易表现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唱歌曲时,应培养学生相互聆听,以避免学生在情绪兴奋激动时大声忘我的歌唱,以至于忽略周围的声音。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听”的能力训练,注重相互聆听,听教师的范唱、钢琴的旋律、还有同学的声音,增强学生听觉感应力。让学生在唱中听、唱中想、唱中练从而区分正确和错误的演唱。为了学生更好的有效地掌握歌曲,教师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唱形式,比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演唱形式的印象,参与其中,而且可以让学生更专心地聆听,关注师生所唱乐段与乐段之间的衔接。遇到难点范唱时,教师对比范唱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聆听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学生更要重视相互聆听,引导他们不仅能做个歌唱者,还能做个文明的听众。养成专心聆听他人的演唱、倾听他人的发言、欣赏他人表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接纳和欣赏他人的好品质。4、主动聆听想要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来享受音乐,必须要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聆听。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渗透有效地聆听,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犹如如鱼得水般畅快欣喜,让音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孩子的血液里,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音乐来源于生活,创造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音乐,要让学生主动地再生活中来聆听、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凭借生活积累音乐元素,凭借音乐表现生活内涵。这是音乐教学的境界,也是音乐教学的追求。因此,要拓展学生音乐的教学天地,拓宽音乐学习的渠道,让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去欣赏生活中音乐的画面,以灵通的耳朵去寻找去聆听生活中音乐的声音。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感受到音乐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总之,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方式,让学生的耳朵真正地灵活起来,就像金海心的歌中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