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柘皋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l.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咎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H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咎,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井上交。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目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日月崇拜是原始常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种被称为东立公、西王母。沂南乱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拉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瑛《〈山海经〉圈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蜻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嘉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立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替月的礼仪。上古时期接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亭。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革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拙占杠。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幸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夭。轮彰渐移金殿外,镜龙就挂玉楼前o''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样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海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立,对月亿元九》“三五在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飞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末人常以月之阴暗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滋清束,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在不长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35分)(一)1.D2.B3.C(二)4.B5.B(2分)D(3分)6.(4分)①少年之时艰难求学,国学基础逐渐牢固。②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③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国学研究广涉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推广国学教育,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每点1分)(三)7.(3分)D8.(5分)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形成照应,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②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③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9.(6分)①“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2分)②由开发高阳山到“用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2分)③“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2分)二、(35分)(一)10.C11.D12.C13.(10分)(1)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校”、“私”、“发”各1分,语意通顺2分)(2)翁正春的母亲正逢百岁生日,他率领子孙举杯献酒,祝她长寿,乡里人都赞美羡慕他。(“期颐”、“奉觞”、“艳”各1分,语意通顺2分)(二)14.A(2分)C(3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