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时光的脚步匆匆,岁月在不经意间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走过了十三年的历史教学生涯。在一线的教学中让我深深感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工程。我很幸运的是参加了十二五课题《初中课堂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作为课题组中的一员,我在不断的成长,同时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学生自主学习所带来的高效课堂。这里将我在自主学习的一些收获与体会总结出来,以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一、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新课程给了学生展示自我、张扬自我个性的机会,但老师要做好引领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把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出来。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准备的一堂课,自己很满意,也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认可,但最后却发现学生得到的体验几乎和平常上课没什么区别,那么我们的课堂上到底缺点儿什么?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过分看重和强调设计的“精巧”,使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达到其所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密切配合老师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偶尔出现“不协调”,学生的思考不在教师的设计范围内,教师首先想到的凭他的“教育机智”来处理掉。十分看重课堂的秩序、纪律,教师只关注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习。那么现在要同时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堂课应由师生共同构建,可能因为相互启发而产生新的想法,合作的课堂其效果的保证是靠情景的创设,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活思维,用发现、探究、研究的眼光去学习。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名教师要和学生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这个老师首先要具备民主、平等的意识;然后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水平,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及教学;再有对本学科特点的深刻认识,能将教育思想巧妙的渗透在知识的教授之中;具备高超的说话技巧,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所以有人说“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确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我想,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点“人”味儿吧。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我觉得教师应该主动完成角色转换,树立新的课堂教学意识。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探索、理解、掌握知识及其形成过程,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程带来的方法转变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新课程带来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片断和内容。新课程实施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放不开,害怕学生自己学不好,总想扶着学生走,教师应大胆放手,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总会找到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会了探究,合作,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渐形成。学生非常愿意自主讨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在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将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但是也不应该放的过开,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学生的讨论发生偏差时及时导正。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