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举例描述信息技术对个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计算机是否中毒,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常用方法,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3、情感目标:树立网络交流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循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二、重点分析1、信息技术引发的问题及如何防范:来自哪些方面,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等。2、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危害。三、难点分析1、解决网络安全的途径:立法途径、技术途径、个人防范。2、信息技术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了解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健康的因素,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2、讲授法;3、任务驱动法;五、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听说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那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然后列举出你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哪些信息技术产品。生:电话,电视,DVD……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信息化不仅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带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当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病毒。同学们遇到或者听到过计算机中毒的情况吗?中毒的计算机有什么样的表现?下面请同学来描述一下电脑中毒后的反应。生:速度慢,死机……师:对拉,如果你的计算机出现了速度减慢、文件丢失或者无故增多、存储空间减少、不断重新启动等异常情况,那么你的计算机很可能就是中毒了。看来感染了病毒的计算机就像人感染了甲流病毒一样,不能正常工作.师:那么计算机病毒具有哪些特征呢?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如u盘、电子邮件、网页等各种形式传播,当你在一台计算机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使用的u盘已感染上了病毒,当中毒的电脑上的文件被复制或者传送到另一个电脑上,病毒就会随文件一起蔓延,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的条件。2、潜伏性。大部分的计算机病毒感染系统后不会马上发作,它可能隐藏在系统中,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启动,破坏计算机资源,只有这样它才能进行广泛的传播。例如著名的黑色星期五病毒,会在某个13日又是星期五时发作,提出三个问题,答错后会将硬盘加密,3、攻击性。有些计算机病毒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20XX年爆发的‘网游大盗’病毒,是一例专门盗取网络游戏账号和密码的病毒,计算机一旦中毒,就可能导致游戏账号、装备丢失,在07年轰动一时,使网络用户提心吊胆,造成数千万美元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病毒不仅仅能破坏计算机的软件资源,更有甚者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4、复制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是不会将自身代码强行加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但是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并执行,它会搜索符合其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将自身代码复制插入其中,达到自我复制的目的,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毒会在这台电脑上迅速扩散,大量的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关于计算机病毒,我们学习这么多,下面来了解一下信息技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网络陷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网络已经迅速的介入我们的生活,但是学校、老师、家长却大多反对我们上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网络陷阱的存在。下面老师列举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你会如何应对这种情况:1、qq聊天时网友留言给你的陌生网页;2、新认识的网友约你见面;3、某网站让你注册为会员,购买其产品;4、某网站上名牌电器1元起拍;5、收到幸运邮件,只要您寄出小额幸运款,您将获得巨额奖项;生:讨论,交流,回答。师:看来同学们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端正自己的上网观,遵守社会道德,不贪小便宜,不轻易向别人寄钱或者透露你的个人信息。除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