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等七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读好短语和长句,初步了解其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等13个生字,学写“午、节、叶、米”等7个生字。2.了解端午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思想内涵。3.指导朗读短语和长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粽子图片,导入课题。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样美味的食品,快看是什么?生:这是粽子。师:我们下面要学习的课文就跟粽子有关。2.板书课题,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课题:端午粽强调“端”“粽”是两个形声字,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午”字让学生自主识字。可以与“牛”字比较,可以给“干”加一撇,“许”去掉言字旁。总结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3.再读课题,引导质疑。师: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预设问题一:为什么把粽子又称作“端午粽”呢?预设问题二:前面老师讲“端”是站得直,站得正,这里的“端午”是什么意思?4.介绍端午节课件出示: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就是“初”的意思,"午"与"五"相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端阳“初五”等。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针对课前同学们能圈画出要认要写的字,标出自然段提出表扬。三、品读粽香,领悟风情。师:端午节到了,我们一起走到外婆家去品味粽子的香甜。1.学习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外婆包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外婆的慈爱。(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评议,交流。课件出示: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2)联系课文,换词理解“总会”一词,从“盼着”一词中体会外婆的心情。(5)齐读这一段,感受外婆对“我们”的爱,对家人团圆的期盼。2、学习第二自然段。师:外婆用爱心包的粽子有着特别的味道,我们亲口尝一尝吧。(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逐句读,感受粽子的美味。出示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2)学生读短语,感受粽子的样子,体会这些描写颜色的词及短语在文中的妙用。(板书:色)师:通过色彩的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色鲜味美。读起来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3)再读第一句,互相评议,强调读好短语和长句。读好长句的妙招:读好长句有妙招,遇到标点停一停,词语之间做停顿,把握节奏有感情。(4)读第二句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理解“一股清香”一词,体会粽子的清香。.边读边体会“一……就……”一词使语句更连贯有序,从“掀”“飘”这些词语的准确运用中体会到什么?(板书:香)用“一……就……”练习说话,描写一种食品或饭菜的清香。(5)读第三句出示句子: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又黏又甜”一词写出了什么?结合“剥”“咬”这些词语来体会粽子的美味。(板书:味).语言拓展练习:……一切开西瓜,那()的瓤儿,()的籽儿就露出来了,()一口,()的汁水满嘴都是,又()又(),让人……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色鲜味美,而且花样也多。。3.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句段: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课文里是怎么写的读一读。给句子换个说法:用上“有……有……还有……”的句式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