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说课稿孙爱明一、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本文在史记选读这一教材中属于“读其书想见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这一专题,作者在三位传主身上都寄予了很深的情感,或者对传主怀高山仰止渴慕之意,或悲传主志向不伸,或对传主抒激赏之情因此,学习本文时不仅要解其文,还要通其情,晓其意。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史记选读前几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自读习惯,基本能判断出一句中的重要词关键词;能根据注解和自己的理解翻译,圈画标注特殊词句,标注难解的,有疑惑的词句;初步了解问题探究的方法。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推断判定词义的能力。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体悟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真挚而伟大的友情,以及管仲任政的基本理念。教学重点:词义的推断、积累,问题的探究研讨,培养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重点朗读、质疑、讨论、延伸探究思考这些方式使学生动口动脑,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授之以渔”,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判定词义的方法。在讨论中归结出基本的解题思路、答题的框架。五、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本节课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渗透:1更新认识,变以往的预习为自读自习,2懂得积极提高,培养获取知识的主动性3懂得合作探究学习4、了解一篇文章通读后,如何进行深入思考的一般做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前让学生看讲义,了解春秋战国的大势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失国,平王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各自为政。东周初期郑、齐较强,齐桓公以管仲为相,首称霸主。桓公死后,楚、宋争执牛耳,楚国称雄中原。晋文公重耳经十九年流亡历练,复兴晋国,城濮一战大败楚军,一举定霸。其后秦穆公、梦庄王皆曾跻身春秋五霸之列。秦晋间而通好,时而兵争;楚晋间则拉锯争斗长达百年,使夹于其中的郑、卫、宋等国朝晋暮楚,无所适从。南方吴国得伍子胥为相,异军突起,一度征服楚国、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雪国耻,反灭吴国。赵、韩、魏三家分晋,标志战国时代开始,形成七雄相争局面。初以魏、齐强盛,后秦国商鞅变法,骤然脱颖而出。于是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秦国行远交近攻之策,六国则因内部明争暗斗,渐呈败势。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礼贤下士,救亡图存,已无力回天。秦国首亡周室,至秦王政时,又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一统天下,建立秦朝。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说明:介绍管仲,与历史大背景、与后人评价相结合,容易形成对人物的总体把握。2、在早上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词句质疑讨论,难的则要多方联系牵引,简单的让学生解答,质疑解答探讨中,注意引导把握词义的推断方法。(板书)3、质疑疏通后,下发讲义,进行训练,一者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