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月亮对于孩子们说是熟悉的,但关于月球的知识,孩子们知道却很少。孩子们对于研究月球很有兴趣。《月球之谜》这篇课文非常有趣的向大家介绍了月球的知识。作者首先运用了优美的文字,描写了皓月当空的美丽景色,渲染了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体现了月亮的神秘,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接下来课文写出了人类首次登月时看到的奇异的景色。这一描写与第一自然段中皓月当空的美景形成了对比。之后,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此外,作者巧妙地运用疑问和感叹句,更加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第七自然段运用了一个省略号,使文章具有了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最后,课文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全文。课文的结尾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之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的愿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月球相关的知识了解得较少,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科学的奥秘,爱动脑筋,喜欢问为什么,愿意动手搜集资料,更具有极大的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因此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会很感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因此设计结合搜集到资料的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还要认真探索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醒他们在阅读中要注意把自己觉得好的诗文摘抄下来。积极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前准备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课件)师述: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银色的月光洒满大地,望着这轮明月,你回会想到些什么呢?能说说你的感受吗?2、此时,我也想起了苏轼的一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从古到今,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联系大家的感受,猜猜“遐想”是什么意思?3、既然是“美好的遐想”,该怎么读好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4、今天我们就走进我们的近邻——月球,去探索月球之迷吧!(出示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设计意图:课伊始,通过课件展示美丽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奥秘的欲望。)二、初读课文,复习生字,了解大意。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词语:夜幕降临明月高悬皎洁月光美好遐想探索奥秘付出努力景色奇异令人费解无法估计(1)齐读词语,说说你想积累哪些词?怎样才能读好这些词呢?(2)你能借助这些次说说本课主要写了些什么吗?你觉得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本课的内容?板书:美好遐想景色奇异探索奥秘(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件的便捷性,进行词语复习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3、当人们遥望明月会有哪些遐想呢?和我们想的一样吗?齐读第一段,重点指导朗读三个疑问句。三、再读课文,感受月球的神秘。1、师述: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美国宇航局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在连续发射10艘不载人的阿波罗飞船后,终于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把人类送上了月球。(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刚刚踏上月球土地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千的说:“这一步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一小步,可对与人来是说却是一大步。”2、当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景色?奇异在哪里?(出示课件)3、课件出示填空。这里的天空(),表面却()。月球上满是()、()和(),没有(),没有()。月球是()。填空后,指导学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