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七十余个典义。俞伯牙钟子期国籍身份穿着楚国布衣樵夫晋国绸缎上大夫伯牙鼓琴图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列子》《伯牙善鼓琴》学习目标:(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晶》、《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了解名作字词读音卒()逢暴雨乃援()琴伯牙乃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cùyuánshězhéfú朗读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注意朗读节奏和合理断句。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疏通文意比一比,看谁学得快。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掌握难懂的字词。《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擅长,善于志趣、心意‘意念好啊山高的样子宽广、盛大的样子心中想到的获得,领会,听得出结合注释翻译文句: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游览北面。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通“猝”,突然停于是拿起初大雨琴曲再就穷尽旨趣、意旨琴曲创作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于是停止弹琴从哪里隐藏参考译文根据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伯牙善鼓琴:心中所想便可以弹奏。钟子期善听: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二、“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二、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好处?语言描写。通过对话,表现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描述简洁,中心突出。三、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知音难得,知己难求。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子期善听: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知音难求知己难遇巩固练习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1、善:(1)伯牙善鼓琴。(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于:(1)游于泰山之阴(2)止于岩下(3)吾于何逃声哉善于,擅长好介词,在介词,到介词,在3、之:钟子期必得之乃援琴而鼓之游于泰山之阴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子之听夫志代词,代伯牙的心意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琴二、翻译下列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钟子期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心里悲伤,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一、“知音”是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为音乐而结交的故事。现在比喻了解自己,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二、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美妙的音乐或知音知己。三、《伯牙绝弦》(《伯牙碎琴》)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