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高等教育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就当了经理。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外商就道了一声“0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0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1、请举例说明小说主人公强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至少答出3点)题2:2、第五段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题3:3、第七段中,本家哥所说的“良心”与强所说的“良心”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两人所说的“良心”各自的具体含义。(1)本家哥所说的“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强所说的“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4:4、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小说标题“高等教育”的内涵。题5:鼓王小镇有人不知道镇长,但却没人不知道鼓王。每当听到“咚咚”的击鼓声,镇上的人就会说,鼓王又在试他制好的新鼓了。鼓王姓伍,十七岁开始跟父亲学制鼓,年轻时挑着一担行头走街串巷,足迹遍布闽西北,那年头兵荒马乱的,赚口饭吃不容易,也幸亏有这手艺。用鼓王自己的话说,整整做了一甲子的鼓了,做出的鼓大大小小总有两三千面,也对得起“鼓王”这个称号了。这话不假,鼓王制作的鼓经久耐用,音色厚重,余音清纯,缭绕不绝,堪称鼓中精品。鼓王快八十了,老伴前些年走了,又不愿意跟做官的儿子进城,就独自守在镇上的老宅里。其实小镇的人都知道,鼓王是不想抛下他那大半辈子的制鼓技艺罢了。老了的鼓王在开春时收了个徒弟,徒弟年轻,很聪明,许多活一点就通,人前人后总是师傅长师傅短的。鼓王就很满足,逢人就夸自己收了个好徒弟,不再担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