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德育资源得到科学利用。1、转变德育观念现代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我们在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开放型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应该使我们的德育观念实现从传统的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的转变。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传媒手段的发展使整个茫茫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人们无论是生活在天涯海角、都市乡村,都能接触到世界各国的大量经济文化信息和思想价值观念。德育已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学生灌输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无法在一种纯而又纯、假性单一的社会环境中去构建青少年个性人格发展的简单模式了。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挖掘当前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各种德育资源,让受教育者在保持与自身外在环境的密切联系、交往中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吸收借鉴当代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良好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摆脱自我封闭的束缚,促进德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2、找准学科结合点:(1)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提倡加强学科渗透,课程资源共享,同时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例如:综合活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传承文化搭桥”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有关钱塘江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收集了解该地的民俗、方言;建立语料库、钱塘名人录等活动。既了解了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几千年的历史;又深深的感受到钱江深厚的文化积淀,及钱塘江区域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活动的设计正是本着将语文、常识、思品学科相互渗透,以充分发掘同一校本资源为不同的学科目标服务的功效。(2)加强课内外的结合。将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外出考察活动、主题表演等相结合,由“形式课堂”走向“非形式课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3、强化实践活动。学校德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定义到定义,就失去了德育的真正意义,校本德育课程就会走进“死胡同”。它的最终目的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光靠理论教育远远不够,而应强化学生的道德践行上,培养学生具有既符合社会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即人的社会实践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在参与现实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校本德育资源的利用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精心组织,同时在活动中要把握好3个转变(即由认知性实践向解决问题的实践转变;由模拟性实践活动向现实性实践活动转变;实现由校内实践活动向社会实践活动转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道德知识、概念对别人和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判断、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自己确定思想修养的目标、计划、行动与自我检查、监督能力的培养。4、注重动态生成。在利用校本德育资源时,还应注重校园生活中德育资源的动态生成。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学生、老师在德育过程中生成的资源。秋游在面对落叶的态度;处理垃圾的方法;与同学、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处理的过程等。这种资源是生动的、鲜活的,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建设有效的教育,往往会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前些日子无意间在走廊上听见校工间的对话,其中的一位抱怨“现在的学生卫生习惯欠佳,上完厕所很少有冲厕的习惯,每过1小时,就要对厕所冲洗一遍,否则厕所内就很是难闻。”为了纠正学生们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养成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厕习惯我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请学生利用课间去调查我校师生厕后主动冲厕的比例,以十人为一个调查样本。学生在收集数据的同时,无论从感官上,还是思想上都对厕后主动冲厕的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第二步,便是抓住契机提出养成教育的训练点为:“学会冲厕”(即低年级:用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