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如何避免学生的反感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总是脱离不了三个环境,即人际环境、时间环境和语言环境。每一环境,都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又可分为正效应心理和负效应心理。正效应心理能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批评,而负效应心理则使学生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凡是批评教育学生,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其修正错误,积极向前,即能使学生产生正效应心理。只要避开产生负效应心理的环境,就能达到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那么,何种情况下易使学生产生负效应心理呢?从人际环境看,如下的人际环境易使学生产生负效应心理:①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②在全校同学面前批评。③在陌生人面前批评。④在异性同学面前批评。⑤在众多老师面前批评。⑥在学校领导或上级领导面前批评。⑦在其好朋友面前批评。⑧在家长亲人面前批评。⑨在行人过往的地方批评。从时间环境看,如下的时机批评教育学生易使学产生负效应心理:①学生盛怒时。②学生焦虑时。③学生抑郁时。④学生悲痛时。⑤学生冤枉时。⑥师生情感有隔阂时。⑦学生思想出现反复时。⑧学生对教师有成见,发生误解时。⑨情况没调查清楚时。从语言环境看,凡是学生听了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不能心服口服的语言,都易使学生产生负效应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不中肯、大声训斥的语言。②讽刺挖苦的语言。③揭短、羞臊人的语言。④言过其辞不切实际的语言。⑤报复反击的语言。⑥有失教师身份的语言。⑦出口不逊谩骂的语言。⑧絮絮叨叨无休止的语言。⑨褒彼贬此的语言。有位教育家说:“伤害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这不是一个罪过,也是一个错误。”以上例举的具体环境批评教育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恶化师生关系,削弱或抵销了教育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开这些具体环境批评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深入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最适合其心理需要的批评教育方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