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话剧《茶馆》老舍先生是从满清王朝走过来的剧作家,他亲眼目睹了大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军阀统治时期的战乱频繁,以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历史事实,为了“葬送”那三个时代,在《茶馆》中他让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都得到全方位的展现,剧中上场的人物多达七十多人,通过对他们中间一个个生活片断的描写,刻划了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的命运,透露出整个社会政治变动的信息。如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以康六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巨大反差,以秦仲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与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矛盾冲突。也正因为各派政治力量都在这里出没,所以,各种政治消息也自然会常常透露出来。在众多上场人物中,有多年经营茶馆、精明世故的老板王利发,有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胃女的农民康六,有因一句话就去坐牢的正直的常四爷,也有买大姑娘当老婆的庞太监,横行乡里的流氓打手二德子、小二德子等各色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折射出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现实。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全剧的主人公,也是贯穿三幕剧的中心人物。一副宽和待人的模样,用着自己随和的秉性和能说会道的口,经营着这祖辈上传下的茶馆。虽也受尽压迫,好歹也算是娶妻生子甚至孙女都到了打酱油的年龄。乍看下的安稳生活,却是故事中最令人扼腕的角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叩头,但结果终究逃不出破产的命运。我想,当他与二爷四爷撒的纸钱纷飞之时,一定就已预见了自己的结局。或者说是,掌握了自己命运。这茶馆伴他一生,也不知是茶馆融进了他的血肉,还是他将自己奉献给了茶馆。他所知道的,只有这间茶馆既伴他出世,自然他也要伴着茶馆离去。于是故事的最后,他让儿孙离开,自己却独自留了下来,留在这与之相伴一生的茶馆之中。既然无力将茶馆从那处长手中夺回,无力阻止它变为舞厅的事实,那么他能做的,就只有在它还是茶馆模样之时,自缢于房梁,至少让自己一生的记忆,都还保留在茶馆之中。裕泰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是剧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是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旗人”,他为人正直、刚强、有爱国心。常四爷那句“我爱咱的国,可是谁爱我啊”,换来了多少颗感同身受的心。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他一辈子不服软的耿直性格,同王利发形成鲜明的对照。他照样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70多岁了,还是一贫如洗。还有一个主要人物就是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这是个家产雄厚的阔少,在第一幕出场时只有20多岁,后来成了维新的资本家。他主张实业救国,并且苦心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总结自己毕生经验教训时气愤地说,他认为人活一世不得枉费,要吃、要喝、要赌、要嫖、要不甘寂寞、要干尽缺德的事、出格的事情。他自命清高,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对于剧中次要人物则采取了“子承父业”的塑造手法,而且由同一个演员扮演。演员换换服装,就换了一个人物,换了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代更比一代坏。人贩子刘麻子死了,小刘麻子开办了训练女招待的“花花公司”,企图霸占裕泰茶馆;看相的老唐铁嘴死了,小唐铁嘴当上了三皇道的“天师”。小二德子、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都继承父业,都参加了镇压学生和教员的罢课活动。在这里,人物的个性淡化了,人物不追求复杂性,而是将人物性格概念化和抽象化。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