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堂教学应正确运用媒体课件—邓应座VIP免费

课堂教学应正确运用媒体课件—邓应座_第1页
1/2
课堂教学应正确运用媒体课件—邓应座_第2页
2/2
课堂教学中应正确运用多媒体课件德江县堰塘乡中心完小邓应座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普遍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向纵深发展,课堂教学也异彩纷呈,其中运用最广的有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等。特别是ppt演示课件的应用,越来越成为语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必备的教学媒体。但是媒体运用的不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反而影响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通过近几年听的几十节语文教学公开课和优质课,我越来越觉得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媒体呈现的顺序上和媒体运用的程度上出现的问题较多,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课件至关重要。一、媒体呈现的“顺序”应遵循课堂发展规律。一位教师在教学《夏夜真美》(人教课标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5课)这一课时,制作了相当精美的动画,动画中有近乎完美的画面,有课文对话,连“睡莲姑姑”都张开了小口,露出了和蔼的表情。美,真的很美!并且课文中的各个故事情节都包含其中了。从课件制作这一层面来说,这个课件算得上相当精美了。可是,这位教师过早呈现了这一动画“情景”:导入课题之后,老师说:“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欣赏夏夜的美景”。接着就将动画全盘托出。学生欣赏着仙境般的动画场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脑子里肯定出现了不同的想法。接着进入文本的阅读,生字词教学,此时学生就不那么买老师的账了,不管老师怎么引导,怎么绞尽脑汁地激发学习激情,学生的主动性总是提不起来。这位老师在媒体呈现的“顺序”上出现了问题:动画的呈现应该在教学完“文本”之后,而不是在文本教学之前。这个动画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归纳总结升华”作用,而不是用来作为课堂“切入”。最精华部分学生早就欣赏了,还“学习文本起什么作用?”他们还有学习文本的兴趣么?教学媒体呈现的“火候”要到位。应该根据课堂师生的思维走向适时地呈现。作为激发学生阅读悬念的媒体要放在课堂教学前;为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文本思想、含义、意境的图片、动画要放在文句理解、重点词语理解之时;概括、总结、全局性的视频、动画要放在理解完文本之后;为营造氛围的音乐要放在听朗读、悟文意的同时进行……否则,媒体课件的运用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扰乱”课堂秩序,沦为“走秀”的把柄。二、掌握好媒体运用和文本运用的“度”。还以《夏夜真美》为例。另一位教师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着实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同样制作了包含本课童话故事情节的动画,还制作了精美的“睡莲”、“小蚂蚁”、“蜻蜓”和“萤火虫”的头饰,精美的生字卡片。这位老师在范读了一遍课文,学生齐读了一遍课文,利用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学习了生字的音、形、义之后,开始分析课文。可是,课文的分析就完全利用动画解决了,分析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随后,老师还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几个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上台对话,可是,这个场面却很尴尬了:学生戴着漂亮的头饰不知如何表达,连用自己的话表达都那么困难。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这节课出现的尴尬场面究竟出现在哪儿呢?后来听了好几节语文公开课后,我终于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关注媒体较多,而关注文本太少的缘故。要处理好文本解读与媒体运用的“度”,我想还得回归“语文”的本质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该是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理解文本意思,积累词句,体验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和情感,承载对话,表达意愿等。而其中的人文性,我想就和我们媒体运用中的图片、视频、音乐、甚至舞蹈是相通的,但它又不同于图片、视频、音乐和舞蹈。语文,它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表达情感,蕴含哲理,而图片靠线条、色彩;视频靠动画;音乐靠声音和旋律;舞蹈靠形体。所以,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依靠媒体,势必会冲淡“文本”的主体地位,就会喧宾夺主,上成“杂交”了的“语文课”。因此,语文教学中媒体的运用要有分寸,不要一味地依靠图片、视频、动画,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媒体营造情景和氛围,使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课堂教学应正确运用媒体课件—邓应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