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也明确规定: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一.课中设疑课中设疑能使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同学们兴致勃勃,自以为掌握得透彻,解题游刃有余。这时,我让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做350÷85,以便让学生质疑。多数学生这样做:①350÷85=4……10。②350÷85=70÷17=4……2,350÷85=4……2。同学们个个双眉紧锁,为什么结果不同呢?我适时点拨:“怎么知道自己的答案的对错?”聪明的同学马上想到验算。验算出真知:350÷85=4……2错了。我便再次设疑激思“:为什么第二种方法错了呢?难道商不变规律错了吗?”同学们的眉头皱如绳,都在冥思苦索,一会儿,部分人舒眉展目,笑脸浮现———原来只是商不变,而余数在悄然变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更提高了而本节课课堂教学的效果。二.先做后说,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授的新知识,教师一般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在归纳小结的而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小结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与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例如,教学“口算乘法”,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得数(题目如下):例1.100×5=5005×100=500100×10=100010×100=1000例2.7×200=140012×300=3600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2左右两边的算式,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归纳和概括,得出了其规律: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其能力,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即教学中,使学生从“做”中去体会,去巩固,把握知识,尽量减少说教式、结论式教学。“做后说,师生共做”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它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功夫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确保知识的有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教学五册数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例题408÷2出示,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中自己总结商中间有0的除法法则及简便写法。又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题中谁是单位“1”的量,谁是比较量,动员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线段示意图,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自己去区别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明确什么样的情况用乘法计算,什么样的情况下用除法计算。还常用“议一议、比一比”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四.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悟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之疑。因此,教师可先设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待其还难以解决之时,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而自悟。例如,我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通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们的面积呢?疑问萌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这样通过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解疑,可以达到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