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历史作用)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第1课)(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第2课)(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第3课)•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的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改革变法?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影响?•探究3: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阅读教材,探究如下问题: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具体表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管仲改革(春秋)鲁国改革(春秋)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时间国家改革者或名称变法内容作用春秋齐国鲁国战国魏国楚国其它诸侯管仲改革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594BC)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李悝变法经济:①实行“尽地力”;②推行“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吴起变法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探究3:结合表格内容思考:各国改革共同的影响是什么?影响: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转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探究5: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有利条件:◆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民风:质朴、尚武;◆秦孝公支持。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史记·秦本纪》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措施积极作用经济军事政治司法文化习俗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探究1:商鞅变法采取哪些富国措施?结合教材完成下表:探究2: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