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4∶3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并回答。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可还有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很快就判断好了,(同学们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那好同学们就一起去寻找吧。同学们请看学习目标。定向示标(生齐读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会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能找到比例的“内项”和“外项”。3、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4、任意给出四个数,能准确快速地判断能不能组成比例。自学提示:1、什么叫比例的项?比例中有几个项?分别叫什么?2、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试试看。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个比例。(二)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书第38页、39页的内容,去寻找你要的答案,把重要的地方画上线,不懂的问题用铅笔标在书上。与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大家是否同意?不过,你先要好好想想,你所发现的是不是偶然现象?成果交流: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和讨论的很热烈,请选小组代表进行全班汇报。1、教师让一名学生说个比例,让另一名学生改写成分数形式,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1分钟记忆)(三)自主测评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1)6:3和8:5(2)1∶5和0.8∶4(3):和12∶9(4)1.2:3和:5(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12:3=():5(2)():=:(3)0.2:0.6=6:()(4)4:3=80:()3、判断。(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2)18:30和35可以组成比例例。()(3)如果4x=3y(x和y均不为0),那么4:x=3y。()(4)因为3×10=5×6,所以3:5=10:6。()4、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5、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6、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另一个内项是()。7、回顾矛盾冲突题目: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四)全课总结: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40页的例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