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代家坝镇中心小学马玉琴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3、让学生通过对奇偶性的研究讨论,初步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数学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发现掌握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2、使学生应用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数的奇偶性2、师:什么是摆渡?(教师根据图讲解,小船从南岸划到北岸就是摆渡了1次)二、授新课活动一1、师: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奇偶现象很多。请大家默读题目一遍,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大屏幕出示小船摆渡问题生:我知道了小船最初是在南岸的。它的行驶轨迹是从南岸到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师出示问题一:小船摆渡11次后,船是在南岸还是在北岸?2、师:大家都这样认为,这只是我们的初步猜想,现在我们可以桌面为河、文具盒为船进行验证,3、讨论其它方法,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然后同桌交流。4、汇报交流你们的方法和结论5、引导画示意图和列表方法解决问题(课件演示)(列表运用板书:1北岸2南岸3北岸4南岸5北岸6南岸…………(画示意图13北岸124南岸6、判断:有人说摆渡100次后船停在北岸,对吗?7、总结规律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北岸,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南岸。三、巩固活动与练习1、书上试一试:一个杯子杯口朝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那么10次后,杯口朝哪?翻动19次后杯口朝哪?为什么?2、活动二(1)观察这些数各有什么特征?圆形里的都是偶数,正方形里的都是奇数。(2)自己完成书上15页试一试里的内容。(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并板书: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3、你能不计算就判断出它们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10389+200411387+131268+10244、我们研究的是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那么在减法中数的奇偶性是如何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四、全课总结《数的奇偶性》教后反思代家坝镇中心小学马玉琴“数的奇偶性”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质数、合数等知识,也认识了奇数、偶数概念以及特征,本节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围绕以下3个活动开展:活动1:此环节的目的是告知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数的奇偶性,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奇偶性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进行活动1时,我采用学生动手操作、把过程记录下来、交流汇报、课件演示讲解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确定初始位置和第一次的结果很关键,因为第一次的结果就代表奇数次的结果。课件中我设计了将示意图中的数字移动,学生通过操作、讨论、观察,就发现奇偶性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规律,但是能否推广到其他例子中,需要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为此,我设计了第2个活动。活动2: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学生能明白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数的奇偶性。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翻杯子游戏,来感受数的奇偶性,这个活动学生很熟悉,很快能发现规律,这个环节设计学生活动太多,有点太低估学生的能力。活动3: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用符合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发现规律。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一起总结出规律:“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2最后,进行了一些总结,并让学生课后探索在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1、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前面第1个活动涉及时间太长,后面总结和练习的时间就没有了,以后教学中一定注意。2、课堂应变、调控能力不足。在引导学生为什么第一次的结果很重要时,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我自己太急,我应该转变问话方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知道了第一次就知道了最后一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