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湿地(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2)广义:湿地的生态价值——“地球之肾”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提供能源和水运鱼塘水运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中国湿地现状(1)面积:(2)特点:(3)分布: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三江平原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藏牦牛红树林(1)自然原因:(2)人类活动: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A.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C.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B.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读表4.1和〈洞庭湖和青海湖的变化〉案例近几十年来,我国湖泊减少情况及产生原因?探究:要点二日益减少的湿地、保护湿地1.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它们迟早会被来自湖泊内外的沉积物所充满,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②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使湖泊、沿海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③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乃至消失。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湖沼疏干带来什么教训?B.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保护湿地的措施:A.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湿地公约》特别提醒湿地的美称和作用美称作用资源的宝库生产出大量的鱼、虾、蟹、稻米、莲藕和菱角等农副产品生命的摇篮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天然空调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水库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地球之肾净化水中污染物质鸟类的乐园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有利自然条件。【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图示直接反映洞庭湖的面积缩小。可从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角度分析。(2)洞庭湖面积缩小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泥沙淤积和人为原因围湖造田等方面分析。(3)洞庭湖的治理主要从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分析,从河流上游地区的泥沙治理和当地围湖造田的治理等。(4)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答案】(1)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洞庭湖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严重。(2)自然原因: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多于洞庭湖进入长江的泥沙,泥沙淤积严重。人为原因: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②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3)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等。(4)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