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2、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3、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不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2、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二、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三、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新课讲解:(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⑶、学生思考后回答。2、模拟昼夜的形成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太阳——手电筒(或蜡烛光源)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二)地球自传的实证——傅科摆1、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3、老师利用实验器材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演示:傅科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拓展延伸: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