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模仿的结果我国学者陈帼眉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包括教育、榜样和环境因素,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和引导幼儿时应给幼儿讲道理,让其认识问题,还要让孩子有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问题。在幼儿园里,无论小班、中班或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已经屡见不鲜。如今我们的动画片新闻暴力的画面层出不穷,而幼儿又是极具模仿力的,所以3-6岁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然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差异形成的原因也有不同:1、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年龄差异幼儿的年龄不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严重程度也存在不同之处。2、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3、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要想有效地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和矫正的应对性策略,其前提首先是要探明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通过访谈了解到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不仅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幼儿园方面尤其是教师的原因,另外,它还受到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由此,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作为幼儿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幼儿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①遗传②抚养方式:体罚③缺少管理和监控(父母自己的行为以及电视等传播媒介)(2)幼儿园方面的原因。教师及其行为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幼儿来说,每天有近10个小时的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在这期间,教师始终与幼儿共处。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活动场所,师幼之间、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是很频繁的。①教师的教学行为②教师对幼儿的消极评价③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过度关注(3)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成人、同伴行为及电影、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攻击性行为大部分来自于模仿,为减少攻击性行为环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