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九上—《出师表》一、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这篇文章是他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信。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秋:时刻诚:确实宜:应该塞:阻塞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昭:显示、彰显悉:全、都咨:询问是以:因此简:选拔遗:给予裨补:弥补猥:辱没,降低身份许:答应驱弛:奔走效劳寄:托付夙:早效:成效庶竭驽钝:用尽我平庸的才能慢:怠慢彰:表明、显扬咎:过失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必能裨补阙漏,“阙”同“缺”,缺点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同“拣”,挑选、选拔。【一词多义】遗:以遗陛下,给予;先帝遗德,遗留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方法论: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兴办。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效果、成效。于:还于旧都,到;不懈于内,在;痛恨于桓灵也,对。【古今异义】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败坏、低劣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晓畅古义:精通、熟悉今义:流畅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重点问题】1、《出师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写到了哪些内容?答: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光复汉室”的决心。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答: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3、你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典故、成语、俗语、警句等?答:成语:三顾茅庐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典故: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警句:志当存高远。四、阅读题典【题源】(2015届江苏淮安中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节选)【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①臣本布衣()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何闻信亡()④王许之()(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②此乃信所以去也。(3)【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