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课改春风激活学生想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体会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李平新课程改革犹如一阵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思维。我们在新的课改精神的指引下,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做了许多尝试、探索。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想象力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体会。众所周知,想象是在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们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是语文新课程必须要走的一步。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又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是如此。一、阅读教学中,深入意境,挖掘想象力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通过想象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努力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大致通过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想象。第一步是揣摩;第二步是各种形式的朗读;第三步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认识、评价课文。从而使之深入意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体会作品的艺术技巧,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如:在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标题,想象一下作者在本文中可能会描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哪些方面的趣事。经过思考,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讨论便热烈起来,为后面更顺利的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作了极有价值的铺垫,学生的想象之翅也随之飞扬。其次,结合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来感知文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童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的想象与感受合理吗?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童年生活经历,你是如何处理的呢?这样,通过作者的文字步步展开,学生的思绪也随之神游,不自不觉地进入了那妙趣横生的童话般的世界,随作者一起“细察”、“昂首”、“称快”、“自得”、“呀然一惊”……充分想象作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其情态等,再辅之以必要的“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学生就能真正进入作者的世界,更深刻地领会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以及作者艺术构思的匠心和作品创造的艺术美。二、读写结合,腾飞想象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我们不仅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教学中也同样如此,而且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如何由教材到生活,再由生活到写作,最后到艺术创造,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读“悟”之所读,想“悟”之想,写“悟”之所写,读写结合,凝聚想象。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们就引导学生思考:1、作者通过想象,怎样一步步展示了一个盲孩子的心路成长历程?2、盲孩子的世界是“黑夜”,他喜欢听伙伴的嬉笑声,甚至鸟儿、春风等的声音,他完全生活在艰难和寂寞中。后来,“影子”、“荧烛”、“太阳”、“月亮”又是怎样与他为伴,让他经受了风雨的考验?3、文章最后,盲孩子重见光明这一出人意料之结局又有何深刻意义?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最终明白了作者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也揭示了只有爱,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的道理。同时,我们进一步诱发学生思考,弱者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让你们写同样的题材,你们又将怎样去观察、立意、选材、构思、想象,并形诸语言文字,创造出类似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这样的诱导,既可使学生努力吸取课文丰富的营养,又可让他们展开想象神翅,自由翱翔于心灵的广阔天地。在我们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练习。又如:学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有的同学就摹仿教材的构思和结构描绘了一个美丽、神奇、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反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学了安徒生的《丑小鸭》,很多同学对深陷逆境却毫不气馁,仍努力追求梦想的“丑小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