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2、能力目标: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3、情感目标: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2、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观看一则关于“强子对撞试验”的新闻报道,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强子对撞的原理是将强子加速到可以与光速相比,然后引导它们撞到一起。因为人类想知道在那么快的速度撞击下会发生什么奇异的现象。比如:小范围的黑洞,发现新的微粒子,科学家们希望借助这台世界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1)给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好奇(hào)档案(dàng)禁闭(jìn)模型(mó)隧(suì)道驱(qū)使泄(xiè)气踪(zōng)迹有缘(yuán)(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针对下列句子提出的问题。A、有一种礼品盒,看上去只是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还是装了什么东西。(“看上去”起什么作用?)说明实质与表象不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B、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根据什么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为什么又说好像?)根据“基本粒子”这样说。说“好像”是因为事实上并不是这样。C、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摇一摇,听到响动”说明什么?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效果?)说明可以判定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这样说既形象又准确。D、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是一句形象的说明,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说明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比喻的一项是(A)。A、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B、还测定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带有什么样的电荷,如何自旋(左旋还是右旋),寿命多长,就像调查户口似的,记入了档案,再加以分析。C、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D、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4)摘出文中涉及到“盒子”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这等于承认盒子里有东西。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经不少了……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作用:标示文章思路不断推进,使文章说明顺序更加清晰,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3、整理文章结构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第二部分(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第三部分(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4、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那么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明确: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2)上面这样概括行吗?为什么呢?不对。因为这只是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后来随着认识深入一步,他们知道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然后这种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现在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3)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4)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