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之比较教学龙王庙初中杨建卫比较,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进行辨别。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综合研究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适用。现就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中比较教学的应用举几个例子,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一、日本和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成因的比较。在教学《日本》的时候,学生知道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然后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学生得知:日本之所以多火山地震,是因为日本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从地壳薄弱、破碎处冲出,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由此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我国的西南地区也多地震(学生尤其对汶川地震印象深刻)。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也和板块运动有关系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得知我国西南地区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本地区多地震正和这两大板块的运动有关。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探究,从而得出“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地区总是多火山地震”这一结论。二、俄罗斯和日本工业布局的比较。在学习了俄罗斯的工业布局之后,我们可把俄罗斯的工业布局和日本进行比较:俄罗斯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欧洲部分,而日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为什么两国的工业布局如此的不同呢?我们可从两国的资源、气候、地形、交通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欧洲部分气候比较温和,平原面积广大,农业相对发达,人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日本是一个人多地狭、资源贫乏的国家,其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依赖进口,加上国内市场狭小,其工业产品主要依赖海外市场,日本的沿海有很多的优良港湾,把工业布局在沿海地区,方便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布局原则有了正确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我过的工业应怎样布局,把学生推到国家管理者的角色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得到空前地提高。三、黑非洲和印度粮食问题的比较。学习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师可进行这样的课堂小结:本地区人口众多,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旱灾频繁,人们经常受饥饿的威胁。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印度同样人口众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很高,水旱灾害也很频繁,为什么能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呢?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增加了产量。然后教师让学生想想黑非洲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粮食问题,“革新农业生产技术”这一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提出这些国家应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这样的教学,可以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四、美国和西欧工业特点的比较。学习了美国的工业,学生得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也知道美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一工业特点和同为工业发达地区的西欧有什么区别呢?可以回顾一下西欧的工业特点: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我在教学《欧洲西部》这一课的时候,已经把这一工业模式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知道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模式优于采矿业。现在再把西欧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模式和美国的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模式进行比较,两者的高下立判,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从以上的教学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地运用它,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