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心理距离有效转化学困生古浪小学王小玲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尤其对小学高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尤其学困生,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结合自己多年六年级的教学实践,我就六年级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看法: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我觉得可以这样做:一、运用期望理论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这学期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做一个最好的你》,讲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我班有一名叫陈静的学生,脑子聪明但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逃学,五年级的时候经常听到班主任老师对这位同学教育的无奈与担心,家长也弄得没了主意。每天早晨都要给老师打电话问一问到学校了没有。今年正好我碰上了,开校第一天,我就对她说:“陈静,老师们说你是全校最高的女生,你在家里得到的爱肯定比别人多,你是全班最幸福的。老师相信你在六年级会给我们带来好运。希望你天天都给我们幸运。”陈静听了,高兴的点点头。几周过去竟然没逃学,虽然有时作业没完成很让人生气,但想想他的进步,我还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能坚持上课,委婉的提出认真学习的建议。期中考试语文他考了84分,我单独把她叫到房子里仔细帮他分析了试卷,告诉她,如果你的字词不丢分,你就是90分以上,我相信你能做到。然后让她说出学了《最好的你》这篇课文,课文中哪句话对你有启发,他毫不犹豫的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心,就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我相机又给他讲了自信成功的小学生事例,然后我在上课时无意或有意地又给她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