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任何个体只要在社会上生存,就离不开人际交往与沟通,即人际关系。它与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一道共同构成了三大社会关系。只不过,人际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行为关系,需要互相沟通,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交往。即有效沟通作为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切人际关系赖以建立的前提,也是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于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无形尺度。一、人际关系的概念所谓人际关系,是指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包括心理关系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成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否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依赖于沟通的有效性。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际交往和有效沟通。当下中学生由于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这些都属于交往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和关注,就有可能造成孤僻、不合群、抑郁、人格扭曲、偏执等心理疾病,严重的就可能导致自杀、杀人、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就针对未来信息化社会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并认为这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历来受到各国教育的重视,但如何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往往只是一种口号,没有予以真正地引导和教育。尤其没有意识到人际关系和沟通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人际沟通不只是传递各种信息,还是情感、思想、态度、观念等的交流。即它是一种更为及时的双向反馈,特别是有效沟通有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正是因为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能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于人生、事业成败,每个公民都渴望建立和谐、友善、健康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恰恰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用德国学者斯普兰格的话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没有任何人像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受和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巴克也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帮助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有效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相似性和一致性、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性格和气质、主观印象、思想品德、需求互补等,但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却不外乎:合作与沟通。恰如乔纳森•布朗在《自我》一书中所言:“个体提升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两个形式,一是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二是关注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这就表明,每个个体主观上都关注人际关系,即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第三层级—社交需要:爱的需要、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尤其是与他人关系和群体的认同需要。这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级理论,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之后,才能完成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人际交往的教育,不仅包括人际认知教育、健康情绪教育、人格教育,还包括交往、沟通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程度,特别是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的心态会使人以开放的方式走向人群,在处理各种事情和遇到各种矛盾时能够游刃有余、轻松自如。三、中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即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等,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