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比较容易读懂,线索清晰,描写、议论、句式均极有特点的课文。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自读课文的自读之法”来做文章。简单地说,就是试图通过自学提示、问题探究、品味语言三个环节为学生呈现一种课文(文章)的自学之道。学生终究是要靠自己获取信息、阅读文章的。因此,方法才是他们最为必须的。这也正是我的出发点。以下分三个小点说说我这节课的得失:一、成功点成功谈不上,只能说是勉强让自己稍感心安理得,仅仅两点:一是在阅读上,学生获得了足够的时间。具体表现在第一环节“自学提示”,学生有着充分地时间自由地默读课文;还表现在第二环节“问题探究”,学生带着很具体的的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在学生还没熟悉课文的情况之下就往下行进,我想,效果你就别谈了。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二是在自学上,学生获得了方法上的启示。一节课走下来,学生定会有不少的感触,有不小的启发。方法,才是学生最必须的。二、失败点。这一节课,失败点不少,其中有两个最为致命的地方:一是学生的兴趣点或者说是兴奋点没能抓住,未能把学生完全调动,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状态不佳,效果必然不妙。二是文中的精彩之处未能尽情领略。在“品味语言”环节,我主要选取四个句子从“描写的简洁传神”和“议论的形象化”两个角度切入。遗憾地是,“议论的形象化”这一对学生将来的写作有着莫大帮助的精彩之处,我们还没来得及领略,就让我活生生地给扼杀在幻灯片之中了。为何扼杀?因为时间不够。为何时间不够?说明安排不合理。三、思考点1.基于本节课的思考安排不合理,主要出现在第三环节“品味语言”,四个句子,我采取的是逐一呈现各个击破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只能跟着我的步伐前进,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失去了自由,自然也就失去了个性张扬的机会。我想,要是这四个句子同时呈现,供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言,这个自由的空间是否更大一点?学生需要自由,但需要多大的自由,我们不得不深深思索。2.基于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无论如何教,学生获得阅读的本事才是最本质的追求。学生普遍厌学,学生懒得张嘴,学生基础偏弱……凡此种种,在农村孩子的身上表现最为突出,我们的语文课在短短的40或45分钟之内,如何解决“方法”的问题?